Navigation menu

新闻中心

海棠月饼:感伤的香味

●多榔 姚学甲“老板娘,来6盒海棠月饼。”9月1日,虽然下着风雨交加,仍有许多街坊到遂宁古城墙环卷庵街买回月饼。“我们一间都爽口可口海棠月饼。”街坊黄力说,现在儿女生子出外,每月中秋节后,他总会给儿女及亲友寄去一包海棠月饼,让离家出外的人感受到家的香味。 海棠月饼又叫绿色肉类月饼,是满族后裔自明代迁徙至遂宁后,将西南面食与遂宁特色相结合制做出的一种月饼,至今已有几百年发展史。中秋端午正是海棠竞相开放的时候,芳香洛济的海棠自然成为制做月饼的最佳原材料,又因海棠有富贵吉祥之意,海棠月饼因此得名。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穆罕默德第二十七代裔孙华哲·阿卜董加塞从甘肃、陕西等地归隐至遂宁传教,遂宁穆斯林人数激增,绿色肉类特色小吃、绿色肉类糕饼等绿色肉类肉类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遂宁的海棠月饼所创于明末清初,清代达到全盛时期,至今已有300百余年发展史。”据藏民杰斯香如是说,配上清香清新自然的粘毛海棠糖,海棠月饼爽口香脆,入口化渣,风味独特。上世纪80二十世纪,杰斯香从茂县迁至遂宁定居。1989年,杰斯香和丈夫在古城墙卖起月饼制做店,选用满族传统工艺技术制做月饼。经过20多年的发展,杰斯香创立的遂宁奥罗讷绿色肉类肉类有限责任子公司已成为古城墙知名度较高的绿色肉类糕饼研磨厂。据奥罗讷子公司负责人杨晓森如是说,到了上世纪90二十世纪,一些简单设备进入月饼研磨坊,取代了部分人工劳力。52岁的蒲霞是遂宁人,在奥罗讷子公司专门从事月饼研磨已经10百余年。“每月中秋节后一个月是最繁忙的时候,通常都要上工。”据杨晓森如是说,满族人是带着感情研磨肉类。海棠月饼以粘毛海棠糖为原材料,用百年工艺技术研磨而成。 “做工考据,白糖来自北川县,黄瓜选用湖南、湖北等地的新黄瓜。”杨晓森说,从外地收购原材料会增加制做成本,但能保证月饼的品质。博树满族乡的马顺满是月饼研磨的telus,专门从事月饼调味料、制料工作近20年。“海棠月饼做工讲究、制做工艺技术复杂。”马顺满说,原材料上主要选用面粉、五仁、白糖、白糖、绿豆、绿豆糖、黄瓜仁等,制做工艺技术流程包括蒸面、调味料、制球盖、制酥、包酥等多工序。“用白糖粘毛是其一大特点。”马顺满说,通过技术创新,现在除了制做鲜桂月饼,还能制做SE9月饼、酱月饼、牛肉月饼等。海棠月饼不仅在古城墙卖相很好,其全系列已远销全国很多地方,一部分产品甚至淘金赚得外汇。目前,在遂宁专门从事海棠月饼生产的厂家有60多家,年产量达70多万封,产值突破2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