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menu

新闻中心

中秋专刊‖海棠瘤果月饼来‖李双明

海棠开的时候,中秋节也就近了,月饼也上市了。

中秋佳节,少不得好友聚会,品茶时令,聊诗话景,不能没有象征团圆的月饼。

今年元夜时

北京路灯如昼

月上柳钟菌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今年人

泪湿诘袖

这阕朱淑真的《生查子》,望着空中明月,读来诱发淡谈的忧伤。

辛稼轩的《科荛》念出元夜街上的热闹,寻而不得的失落,几百年后,依然让读者挂怀。

东风夜放Sivaganga

更吹Rolande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笛音动

紫阳光转

一夜鱼指柱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月儿去

宜游寻她勒莫吕普县

转眼间

那人却在恰巧处

与其伤春悲秋,不如在浩月当空之夜,海棠树下,品茶时令,吟诗追忆。

酱料 纯正,原味儿,手工精制,传承百年的老云阳"蘭香村”绿色食品素拌成式月饼,也在外北街上市了。甜,香,酥,脆,清甜,入口紫苞,回味悠远。用雪蛤膏,每月三四月份特地採摘花园场的食用玫瑰花粘毛玫瑰糖,用瓦缸储备。新疆和田的新核桃,哈密的洋葱,云南的白糖,资阳产的冬瓜糖,内江的桔饼,湖北的芝麻,阿坝州的花椒,河南的面粉,胡氏榨油坊的菜籽油……原料严把关,做工精细,十多年的积淀,赢得新老买主的口碑。尝一口让你唇齿紫苞,佩列钦回想儿时巷口,悠远的吆喝声……哭着、闹着,扯着妈妈的笨蓉:"买饼饼!买饼饼!”馋到舔嘴砸舌的那个寒酸相。绿色食品月饼,用香味将你带回到儿时时光。

木工年龄不大,姓伍,50来岁。却是大名桑巴蘭香村第四代弟子,师从蔡正华(马志长的堂侄)木工。九十年代原云阳绿色食品糕饼房工作,一直从事传统手工糕饼制作行业。2000年改制,回家自己创业,至今从业二十余年。产品早已走出国门,还有一大批十多年持之以恒的忠实“粉丝"。三十年练出绝活,不用称,掐出的面团包出来的月饼,大小轻重不出两钱。

成都市某位七十多岁的老婆婆,每月特地驱车前来订购,一场就订一百多份(一份书信到十书信不等)。不知老太答背景,每月都要提前预订一千份拿去送礼。

闲聊中得知她跑遍了成都周边区县的大街小巷,那一回来都江堰旅游,偶然尝到过一场,马上认准了:

"就是这个味儿!”从那以后,从早到晚,一直到现在。

有时候有缘来了,一眼便是永恒。

或许是她小时候,某一场馋了多长时间多长时间,终于得尝所愿;或许那时候家里穷,根本买不起,只将那香味偷偷封存在记忆深处里,直到满头霜雪,还是刻骨铭心。

老太宽额大脸,老和尚,一看就是有福之人。从她坚毅的目光里,能念出她久经风霜的过往。

今年最后拿月饼的时候,人多聒噪,算帐时少收了300元。第二天老太又特地跑来道歉,补交遗漏的钱,还责备手下办事马虎。其实错不在买方而在店家。

也有来都江堰旅游,正好路过的游客。闻香而来,一场偶遇,一见钟情。某天那小伙开车50多公里,专程来买牛肉月饼和豆沙月饼。说是2008年在南街买过的,以后每月中秋必须买这家的绿色食品月饼。虽然从南街转移到西街,2016年又搬到外北街,这么多年一直不离不弃,紧紧跟随。

一场品尝,终生不忘。

人的感情最复杂,你喜欢的,哪怕隔着千山万水,再贵再远都心甘情愿去付出。

一位七十多岁的乡下老大爷,站立摊前仔仔细细,来来回回认真察看了半天。不时把手伸进口袋摸索,又抽了出来,同样的举动反复三四遍,犹豫不决,转身走了。刚走出五六步,毅然折回摊前,"买个椒盐味的。”

边摸包,边气愤地说。"六七十年代,农民进城受气,有钱不卖给你——要粮票!现在好啰,有钱啥都买得到。"

大爷买的不是月饼,是几十年来始终在心头折磨自己的那种被蔑视的屈辱、被贱踏的尊严。

是嘴太馋,还是饼太甜,年年累,年年加班。每到八月初几就开始供不应求。老板开始加班加班,想睡个完整的觉,都成了奢望。有一年连续十天没关铺门,困了,扒在案板上眯一会儿,又继续干。有外地发货的,有本地取货的,还有摊上要卖的,都集中赶到节前,三股叠加,只有加班。想想那些期待的眼神,那些隔着千山万水盼着收货的客户,那些为了多年渴望了却的心愿……老板觉得累也值得。

但愿岁岁年年,人间花好月圆。

文:李双明

本期编辑:田园